刻入历史和生命的珍贵记忆发表时间:2020-05-18 10:19 讲述人:王燕娇 上海中冶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长王燕娇,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。
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,席卷全国,迅速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。危机之下,谁都不可能置身事外。身披白色战袍,肩上责任重于一切!这是我的使命。 作为一名护士,我和上海市1649 名同仁一起、和全国数万名战友一起,深入到疫情的“震中”。能够走进危机的深处,亲手触摸历史的温度,经历前所未有的体验,让人生迈入新的境界。正如熔炉之于钢铁,这是我一生的幸运! 感受国家的力量和伟大,来世还做中国人 “我们不是生在了一个和平的时代,而是有幸生在了一个伟大的国家。”这是一个网友的话。援鄂之前,我对此并无感受。 国有难,召必回。除夕夜,我辞别亲人随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千里驰援武汉,被分配到金银潭医院危重症病区。在这里,所有新冠病人的救治都是免费的。“只考虑治疗效果,不考虑费用,只要有一线希望,就不惜一切代价抢救!”尤其在危重症病区,药物都用最好的,甚至是我们医院里很少用的昂贵的进口药,如白蛋白、免疫球蛋白,在这里都是大量的、像普通生理盐水一样常规使用。呼吸机、CRRT、ECMO等治疗项目,费用是高昂的。但我们救治的原则是:能上的要上,不能上的,创造条件也要上! 图为除夕夜,上海中冶医院总护士长苏靖机场送别王燕娇护士长,忍不住流下了眼泪。 2月12日晚,在武汉战斗的第15天,金银潭医院接到命令:所有确诊病人必须收治,不惜代价。当时,我所在的危重症病人区走廊里一下加了11张床,更忙了,更累了,但我也更有信心了。 在祖国母亲的召唤下,全国各地的4.2万名白衣战士,从四面八方赶来,驰援武汉、驰援湖北。各条战线众志成城,出租车司机、快递小哥甚至连十几岁的中学生都在争相尽自己的一份力量。 亲眼目睹这一切,我非常非常感动!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力量,感受到党和政府不顾一切救治病人的决心! 尤其是我在新闻里看到,一些国家拔掉了60岁以上老人的呼吸机;一些国家只有有钱人才能优先做核酸检测,大多数感染的普通老百姓住不上院只能等死,而那个总统竟然轻描淡写地说,也许这就是人生! 图为2月19日,在金银潭医院危重症病人区,王燕娇和她护理的病人方伯伯在一起。 而在我们的抗疫之战里,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成功救治了无数的60岁、70岁甚至90岁的老人。我在想,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国家、哪一个政党,能像我们的国家、我们的党一样,像护佑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护佑自己的人民? 此生无悔入华夏,来世还做中国人。 作为一名援鄂护士、一名共产党员,我脚下站立的地方,是中国,这是我最大的幸运。 感受医者的责任与担当,岂因祸福趋避之 世间最珍贵的,是生命。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,都只有一次。这仅有一次的生命里,我们有着太多的爱与牵挂,父亲、母亲、丈夫、孩子……我们是战士,我们同时也是女儿、妻子、母亲,面对病毒的威胁、死亡的恐惧,我们一样会担心害怕。在疫区的每一天,我们都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。但是,我们义无反顾地来了,没有一个人退却。 图为王燕娇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危重症病区护理病人。
援鄂的每一天都是难忘的。让我印象最深的,是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那个年轻的病人因此得救了! 我在想,到底是什么,让一个66岁的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深入无比危险的抗疫前线?又是什么,让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,争分夺秒一心只想和死神抢人? 周教授的行为让我备受感动,他的精神更是我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。说实话,在金银潭医院危重症病区的日子,真的是累,身体和心灵都很疲惫。我日夜颠倒地翻班,穿着厚厚的防护服,内衣被汗浸湿了又干、干了又湿,护目镜总是雾蒙蒙的,口罩也包裹得严严实实。病房里又多是危重症患者,高强度、高压力,来不得半点马虎。马不停蹄工作2-3小时后,那种憋气、呼吸困难、沉重的包裹和被束缚的感觉,几乎让我透不过气儿。每当我身心崩溃,快要坚持不住时,我都情不自禁地会想到周教授。 和这样的老专家比,才32岁的我又有什么理由放弃? 从周新教授那里,从援鄂的兄弟姐妹那里,从成千上万的白衣战士那里,我深切地体会到一名医者、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、责任和担当,感受到人间的大义、大勇和大爱,超越生死。 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趋避之? 如果说,踏上援鄂抗疫征程的最初,是因为责任和使命;那么现在,它就是我发自内心的觉醒和选择。 这种精神刻入生命,必将是滋养我一生的宝贵财富。 图为我们胜利了!中冶医院护士王燕娇(右一)、钱莉(中)和队友们完成援鄂医疗任务,在金银潭医院前欢呼雀跃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