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冶故事
新闻详情

我和师父的战“疫”时刻

发表时间:2020-12-10 10:32


讲述人:蒋荣华

云南昆明人,1997年出生,2019年大学毕业后加入中国一冶,现为越南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部施工技术员。

蒋荣华工作照片.jpg


高光时刻:背后是夜以继日的艰辛

“3号炉汽包吊装顺利就位啦!”

3月27日16时30分,锅炉汽包随着吊车钢绳缓缓上升,降落到指定位置,从同事们那里传来了阵阵掌声和呼喊,都欣喜万分,纷纷竖起大拇指,为此刻点赞。我正拿着相机、航拍器用照片和视频记录着这一重要时刻,通过直播形式向国内的同事们分享着这一重大喜讯……

本次汽包顺利吊装是继该项目主体施工全面展开、垃圾坑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冲出正负零、锅炉钢架安装开始、大板梁吊装完成等工序后所取得的又一次阶段性成功。

工程技术部的主要成员有施工经理唐爱国、副总工程师刘光秋和我。唐爱国今年65岁,刘光秋今年59岁,他俩是项目上资深的工程技术专家,春节至今,一直驻守在越南工地。我和项目部年轻的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俩为“唐师傅”、“刘师傅”。两位老师傅扮演着“严师”和“慈父”的双重角色,在向我们年轻人传授技能的同时,对我们的生活也是关怀备至。

唐爱国(左)和刘光秋(右).jpg

图为唐爱国(左)和刘光秋(右)


蒋荣华和师傅们.jpg


图为蒋荣华和师傅们

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艰辛与汗水。为保证3号锅炉汽包按期完成吊装,为锅炉受热面安装打开局面,我们业主单位、锅炉加工厂、海关、施工单位等多方沟通要求锅炉按照合同约定将3号锅炉汽包发至项目现场“快速、准确、安全”是实现汽包顺利吊装的关键词。汽包重达36吨,汽包中心线距地面37.05米。由于汽包长度超出锅炉钢架立柱间跨距,精确定位十分艰难。在吊装工作前半个月,我们三人经常加班到深夜,反复研究,编制吊装作业书,从起吊位置、吊装设备布置与试验到主要平台栏杆安装,再到吊装指挥组织等各环节都仔细斟酌。唐师傅参加工作近40年了,有着丰富的经验,他说道:“关键时刻千万不能掉链子,这个节点很重要,既显示了一冶在海外的先进施工技术,也展现了我们共克时艰的勇气。”

进军时刻:未雨绸缪打下坚实基础

该项目钢结构工程是以管桁架为主的工程,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。钢结构施工是在完成土建基础施工后的又一重点施工内容。钢结构施工的开始,意味着设备及土建施工的基本结束,工程进入了大干阶段。项目所用的大部分钢结构是从国内钢结构加工厂按照既定标准、尺寸加工完成后,从广西防城港通过陆运发货,一路南下,最终抵达项目部。由于当前交通管制,运输车辆不足,在项目部和国内总部的积极协下,与海关沟通确认后,钢结构货物逐步放行。疫情期间,128吨钢结构已有计划、按批次准时到场,目前仍有270吨钢结构在运输途中。

“有的回国休假人员因疫情无法按时返回,我们就在当地招聘了近500名越南籍工人,现场不能缺人啊!” 唐师傅急切地说。

项目部将人员安全、健康放在第一位,采购了口罩、消毒液等防护物资,负责采购的同事们大热天里跑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,购买各类防护用品。我们对越南工人要求非常严格,在大门口要交齐健康卡、行动轨迹表、体温记录等,才能进入大门测量体温。体温合格后,个人物品要放到指定区域统一消毒,人员则通过消毒通道进行消毒。

“现在是疫情防控和项目建设的关键期,同时也是接受考验的关键期,我们必须一往直前。”与唐师傅一样,许多同事们坚守在工程建设第一线,一边抗击疫情、一边抓施工生产。

项目现场航拍.jpg


紧张时刻:一丝不苟不容丝毫懈怠

随着大批越南籍员工进场,现场建设如火如荼。语言不通,翻译人员缺乏,刘师傅和我经常用手势、作图的方式传达图纸的内容和含义。越南地处热带,三月份后便进入夏季,高温已经到来,戴着口罩在现场工作通常是大汗淋漓。

我们在现场检查每一处细节,特别是每根钢管质量好坏及拼接顺序。施工工作大面积铺开,现场货物堆放场地缺少,师傅们带着大家一起规整建筑材料,避免随意堆放,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,极大节约成本。

“越是艰难时刻越不能马虎大意,钢结构吊装相差一千克,都可能造成严重的事故,我们作为施工技术人员,每一步都必须谨慎再谨慎,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设备及钢结构的误差必须控制在3毫米以内。”刘师傅每次在吊装工作实施前,都严格计算履带托起重量,遇到问题及时调整。

思乡时刻:投身工作只愿山河无恙

当前,项目部半数中方员工由于航班、签证限制,不能按时返岗,我白天忙完现场的工作,晚上就开始做着案头工作,整理项目部每天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和图片、视频资料。有时,也承担着财务部的出纳工作,现场同事都笑称我为“多面手”。我在越南已经连续工作9个月了,十分想回家。

“荣华,看得到我们吗?我是爸爸,我是妈妈。在国外工作和生活都还顺心吗?还吃得习惯吗?现在国外的新冠肺炎发展地有点严重哦,要时刻做好防护措施,注意保护好自己哦!你妹妹荣丽由于学校去不了,现在去上网课了,你不用担心家里呀,我们都很好,家里冰箱装满了你爱吃的菜,特别是油炸鸡枞和过桥米线,你一回来我们就下锅给你做!”爸妈说道。

“爸妈,我都还好,项目部的领导给我们准备了充足的防护物资,特别关心我们的健康和安全,我们这边都是中国厨师在做饭,吃的还蛮好的,妹妹要加油学习呀,我回来会给她带越南的特产的,不用担心哈!”我和视频那头的家人回复道。说完,眼眶就红了。这是我第一次远离亲人和家乡,赴海外工作。我始终坚信: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,伴随着数不尽的坎坷与未知,心中有光,便能前行!现在我和国内远程办公的同事们一起,努力克服疫情造成的影响。

“武汉抗疫之战的胜利已在眼前,马上就要解封了。武汉恢复啦!在海外工作没有了后顾之忧。”家住武汉的师傅们这几天高兴地和我分享他们每天关注的新闻动态。

纵然前路风雨冷,终有云散日出时。我和师傅们一起在特殊时期参与越南民生工程建设的日子很充实,终身难忘。暂时的困难就像礁石,我要像海水一样,敢于进击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。

(蒋荣华整理)
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