黔地花木兰尽显巾帼风发表时间:2020-12-17 15:36
讲述人:中冶贵州三施高速收费班班长王洋
古有花木兰拼战沙场,今有中冶女搏在三施。2020年春节,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,中冶贵州三施高速施秉西收费班班长王洋主动投身运营一线、冲在消杀前方、保障各类物资供应、检查成百上千来自四面八方的司乘人员,用实际熊东诠释巾帼不让须眉的“英雄气概”。 古有毛遂自荐今有王洋自来 1月26日,大年初二,铺天盖地的疫情新闻在各地电视台、各类网站媒体纷纷刊登,已订好出行高铁票的王洋,在看到运营中心工作群中发的疫情防控紧急通知之后,她不顾家人的劝阻,自行驱车100余公里赶到施秉西收费站。 随着疫情的发展,感染人数的与日俱增,不断增加的数字,无时不刻不刺激着大家的神经。年仅27岁的王洋,面对家人一天5-6次的电话,面对大家越来越严肃的表情,她也着实害怕起来,“人不能闲着,一闲着就开始胡思乱想,想为什么没在家里老实待着,跑到这来了,真忙起来了,就顾不上这些了!”有些没心没肺的话,倒凸显了这个贵州姑娘的豪爽! 疫情期间,作为收费班长,除了本职工作以外,她还主动干起了站点消毒、测温排查、物资发放、宣传防疫知识等工作。施秉西收费站内,她的身影遍布了每个角落,将一个个口罩、一瓶瓶消毒液送到每一名收费员手中,叮嘱他们加强安全防护。过往车辆检查中,尤其是面对风险性最大的客车检查,王洋总是抢在第一个,爬上客车,挨个监测体温并做好登记,真正做到“不漏一车、不漏一人”。 笔者曾问王洋:“你害怕么?你难道不怕你接触的人员有携带者么?”王洋则笑谈道:“怕噻!每次一上车,我都先深吸一口气,仿佛就靠这口气活着一样。我身边都是一些00左右的年轻人,我得给他们树个标杆,总得有人打头阵!”一番短短的毫无做作的话,确有着我是楷模、我当先的先锋气概。 鏖战防疫一线争当“暖心人”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攻坚阶段,中冶贵州三施高速公路积极响应施秉县政府要求,在各收费站设置疫情防控检测站,收费站工作人员与地方干警、卫健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现场办公。 设点以来,联合工作组坚持24小时值班。当时正是春节期间,云贵高原的冬季寒风凛冽,甚是难熬,联合工作组坚守一线,对过往司乘人员做好信息登记、体温监测等工作,在保证正常物资运输的同时,铸成了外防输入的钢铁长城。连绵不断的阴雨,骤然下降的气温,让一线值班人员苦不堪言,吃喝成了困扰他们的难题。 王洋看在了眼里,记在了心里,再次主动请缨,担负起工作组的后勤保障工作。施秉西收费站距离最近施秉县城开车得20多分钟,时值春节,靠订饭是解决不了问题,只能通过收费站解决。骤然增强的就餐压力,王洋组织收费员,牺牲休息时间,主动到厨房帮忙,为联合工作组保证了及时的饮食保证。 贵州作为高寒山区,温度抵制接近0度,午夜是最难熬的。王洋则每晚亲自下厨,熬制大量的姜汤和银耳汤,派专人送到防疫检测站点,现场人员手捧着热汤,值班的寒冷和辛苦骤然不见,内心倍感温馨。 为了解决午夜值班人员就餐问题,王洋自掏腰包购买了水果、方便面、面包、饼干等物品送到监测点,一句句“辛苦了”让大家心中升起阵阵暖流,坚定了大家做好防疫检测工作的信心和决心。 长期的交通管制,导致了收费站食堂时常菜品单一、供应不足现象,王洋则带领休班人员和后勤人员在收费站的山边、田间细心地寻找着各种野菜、野葱、折耳根等野生食物,合理地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尽可能地丰富员工们的伙食。 图为王洋指导后勤人员做好收费站消毒工作 图为王洋向过往司乘人员发放宣传手册,并讲解防疫政策 图为王洋(右一)定时给员工测体温 游说战疫一线力作“贴心人” 抗疫过程中,铺天盖地的疫情报道、各类评论充斥着收费站员工的手机上,大家的心理不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,开放性的服务岗位再一次加剧了大家的担心。王洋作为收费班长,也是主动发挥“大姐”的作用,经常在群里转发公司疫情防控文件,防疫知识、抗疫正面报道等,避免大家陷入恐慌,在施秉西收费站形成了不信谣、不传谣、不造谣的良好工作氛围。 大学时期担任过播音员的王洋,普通话字正腔圆的她主动干起了“宣传员”工作,用细心的态度、贴心的话语、换位的思考消除了大家的疑虑,通过摆事实、讲道理来疏导大家的情绪,用一丝不苟的态度、贴心的话语,耐心的解释为过往司乘人员吃下“定心丸”,更成为司乘大众最信赖的人。 检查过程中,遇到了一位老太太,既不会说普通话,也不带口罩,按照规定,是不允许放行的。老太太也不喜欢说话,让检查人员无从下手。王洋充分发挥了其的特长,先与老太太拉家常,成功的打开了话匣子,原来老太太是感觉戴口罩后呼吸不顺,所以拒绝戴口罩。王洋则从家庭入手,当得知老太太这是回家探望孙子时,他敏锐的感觉机会来了,从此次疫情对小孩的影响,以及未来的生产发育的影响情况都一一列举,问题迎刃而解。 以前有过两年从警经历的王洋,至今随身带着年前写好的入党申请书,打算等疫情过去后就正式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作为中冶贵州三施高速项目一个普通员工,她没有战斗在与病毒近身搏击的一线,没有感人的事迹,但她用自己的力量,团结了一个收费站30余名员工的心,将他们织成了一面抗击疫情的“盾牌”、一把保护地方群众的“保护伞”。 (杨龙 吴雨阳)
|